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希望平安工程,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平安”——探访北京小汤山医院修缮改造工地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李嘉瑞、王普
2003年,“非典”肆虐京城。北京的建设者们,用7天7夜建成了北京小汤山医院,两个月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工作人员无一人感染,在抗击“非典”疫情当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袭。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北京小汤山医院启动修缮改造,将视疫情变化启用作为补充。
农历腊月二十九当天,北京的建设者们进驻小汤山医院,开始修缮改造,这项工程将于2月中旬完工。放弃了春节假期的建设者们表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一定把这里打造成平安工程:“希望平安工程,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平安。”
“疫情就是命令”:后备医院采用最前沿设备
6日清早,一场大雪让京城银装素裹,昌平区小汤山镇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但在小汤山医院修缮改造项目工地上,上千名工人正在全速施工,改建这座充满故事的医院。
医院外墙上悬挂的红底白字标语,时刻提醒着这座医院的使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守安全红线,强化安全措施。
改建的医院分为五层,其中二层至五层作为病房,可以容纳近160张床位。“每一间病房里,都增加了新风系统。”北京建工集团小汤山医院修缮工程项目副指挥郭双朝指着窗边新设的新风设备口说,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也需要新鲜空气,这是17年前所不具备的条件。
作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后备医院,小汤山医院的改造中有很多独特的细节。在每间病房的门口,有一个“双门互锁传递窗”。从门外向屋内递送物品时,通过这个传递窗,可以做到传递物品的双方互不接触。病床上方的墙面“医疗带”上,设置了12个医疗设备接口,包括供氧、吸痰、悬挂式监护仪等。
“打造平安工程”:腊月二十九千余工人进场
时间紧、任务重,北京建工集团和北京城建集团派出了上千名工人同时进场施工。“陆续共有1700余名工人、100多台大型机械进场施工。目前工地内还有800余名工人。”北京建工集团小汤山修缮工程项目总承包部临时党支部书记陈翌军介绍。
郭双朝说,“为了避免疫情,我们都是直接派车,到村里去接工人,避免中间环节可能产生的危险。”
装饰工李超刚满26岁,除夕那天他接到命令。“听说是建设应对疫情的后备医院,我完全没有犹豫。”大年初一,李超和几位熟悉的工友就被接到了施工现场。
虽然上千名施工工人每天在工地上忙碌,但施工现场的防护工作十分细致。“每次进场都要测体温,每天按时测两次体温,要求每个人都戴口罩。”李超说,这样的防控措施让自己很放心,“为他人好,也为自己好。”
23岁的油漆工程程,来自河南周口。大年初二,他和工友们一起进驻小汤山施工现场。
“这里曾经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如今我能参与改建工程,感到特别光荣。”每天施工8小时,没有了春节假期。不过,程程说,希望自己和工友们的辛苦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平安,最好疫情能尽快控制住,这座后备医院别派上用场。
“干就完了”:2月中旬完成任务
“新铺设电缆5万米、各类弱电线7万米,工程很复杂。”郭双朝说,整个修缮改造工程一共需要半个月左右,2月中旬之前可以完成任务。
正在修缮改造的这座建筑原为小汤山疗养院,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床位设置与宾馆客房类似。“把这里改建成一座医院,并不比新建一座医院更容易。”郭双朝说。
记者从北京城建集团了解到,虽然是改造修缮,但涉及大量新增的工程设备,包括新增通风系统、弱电系统、新风系统、负压系统、VRV空调系统、呼叫系统、氧气供应系统等多种系统,涉及众多不同工种。
要确保医生和患者全隔离,新增双通道,病房要从1道门改造成4道门。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内,确保使用功能,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安全,完成这种“精细化手术”。
“干就完了!”面对这样的紧急任务,北京城建集团现场副总指挥付勇攀这样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