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评论 >> 正文

为保列车平稳安全,零下20℃他们“滴汗成冰”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2-30 来源: 浏览次数:

新华社太原12月30日电题:为保列车平稳安全,零下20℃他们“滴汗成冰”

新华社记者许雄、司晓帅、朱文哲

寒冬已至,滴水成冰。在祖国北方铁路线上,有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他们为保列车平稳安全运行,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坚守工作岗位,经常“脱帽成雾、滴汗成冰”。如此辛劳付出,只为万家团圆。

穿“冰盔甲”的人

冬至过后,长春市又迎来一场强降雪。凌晨时分,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3摄氏度,铁路上水工宋振宇,已提前守候在长春站的线路旁,冷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

6时18分许,途经这座车站的K1023次列车缓缓停靠。车停就是命令,宋振宇迅速从上水设备中取出橡胶水管,拖到车厢注水口处,插入并按动开水阀,“咕咚、咕咚”,成了。来不及喘口气,他又飞奔向下一车厢,继续上水作业。

“砰!”这次刚刚插进注水口的水管反弹到了地面,宋振宇脸上、身上溅满了冰凉的水。“这个口冻上了!”他没时间擦干脸,又赶紧跑向下个注水口。由于这趟列车已在高寒地区行驶了5个多小时,好几个注水管线都结冰堵塞。

“这趟车经停时间只有5分钟,必须争分夺秒。”回到站台休息室时,宋振宇被水浸湿的棉服已冻成了“冰盔甲”。

“水管与注水口接缝处滴落的水,很快会结成冰。行走其上,稍不注意,就是一个趔趄。”长春站上水工长赵大勇说。

目前,长春站每天要上水的列车达75列。“现在铁路的上水设备智能又保温,水管也不像以前那样重了,工作强度比以前小了。”宋振宇说。

“金属和嘴唇瞬间粘连在一起”

隆冬时节,轨枕上盖了一层厚厚的雪,在星光下显得愈加雪白。铁路接触网工杜赫和工友们头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脚踩道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目标作业点走去。

杜赫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包头供电段响沙湾供电车间副主任,虽是“90后”,但当接触网工已近8年。杜赫的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上工的路上,三两人或是聊天或是哼歌,轻松的氛围好像驱散了零下20摄氏度的寒意。

杜赫所在的沙湾供电车间承担了近263公里的铁路电网检修和维护工作。为避免施工作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检修工作的“天窗期”几乎都在车少人少的深夜。“对于我们来说,在晚上看东西比白天更清楚。”杜赫说。

为保证安全,杜赫他们在冬天上工时不能穿长款棉衣,在隧道和桥梁上作业时,刺骨的冷风直往身上钻。有一年冬天作业时,杜赫为了方便操作,就把金属备品咬在嘴上,可天寒地冻的环境让金属和嘴唇瞬间粘连在一起。

八年来,杜赫只回家过了一个春节,其余全部在岗位上。“保障列车动力供应,帮更多人早点回家,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价值。”杜赫说。

他们“脱帽成雾、滴汗成冰”

临近元旦,在山西省最北部的大同市,夜晚野外温度降至零下27摄氏度。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大同工务段阳高南高铁综合车间的职工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天窗期”检查作业。

他们所在的线路是新建的张大高铁。现代化的轨检仪,上架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准好数据,就可以在钢轨上推着检查轨道的几何尺寸了。这是为了确保高铁轨道平顺性的一项日常工作。这里的职工很多是“95后”,干起活儿来,似乎有一股用不完的劲。

除了轨检仪,传统的道尺检查也必不可少,用以记录点型数据,和轨检仪的线型数据形成互补。由于标识被积雪覆盖,很多时候都要用手拨开钢轨底部的积雪寻找标识,想快也快不起来。

从零时开始的“天窗期”要持续四个小时,在这期间,他们要检查7公里以上的线路,很多人的贴身衣物被汗水浸透,冷风吹来,透心凉。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运动。就着核对数据的时间,车间副主任陈浩脱下棉帽想“散散热”,一股雾气瞬间从头上升腾起来。感觉到冷想戴上帽子时,头发上的汗珠已经冻成了小冰碴子。

检查轨道支距的支距尺被冻上了,拉不开,就用哈气试试,还得用把子力气才能拉开。车间党支部书记李玉平说:“条件虽然艰苦点,但我们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岗位职责。保障张大高铁安全平稳运行,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腊月里,寒风中,广大铁路职工正用“一家不圆万家圆”的精神,为人民出行保驾护航。

上一条:从“5G急诊”“互联网医院”看“互联网+医疗健康”新实践
下一条:中国文联为沈鹏、吴雁泽、李维康三位老艺术家举办成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