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校1项独立完成的成果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6-01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我校独立完成的《中国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西部模式——基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青海经验》拟获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的新突破。

青海地处西部欠发达高原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滞后,多民族共居,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匮乏,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一地区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主要背景。我校充分认识到,在这样的区情背景下,深耕教师教育的主责主业,前提是对接好区域需求,核心是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根本是培育教育情怀,关键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团队。2009年以来,学校主动对接西部基础教育需求,依托青海省卓越教师培养试点项目和教育部3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发力点,探索“教育情怀引领,实践价值为重,学科素养为本,协同合作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的西部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有”好老师,形成了教学团队建设助推西部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青海经验。

一是针对师范生职业认同不够,教育情怀不深,高原艰苦地区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以打造“大思政课”教学团队为抓手,构建了师范生大思政教育体系,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解决了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情怀的培育问题。

由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组成大思政教学团队,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3门国家级、2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挖掘地方红色基因,利用红军足迹、玉树灾后重建等典型事例、自创话剧《永怀之歌》、“两弹一星”精神、在艰苦地区实习等,培养师范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师范生艰苦奋斗、立志教育、建功高原的情怀,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二是针对小学教育分科培养,不适应小学课程综合化需要和农牧区小学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以打造小学全科教学团队为抓手,形成“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的西部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解决了全科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西部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省内率先开展西部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小学教师由分科培养向全科培养转变。组建由8个学院参与的小学全科教学团队,构建“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的全科型课程体系,拓展协作培养机制,创新共同体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组建系列卓越教师教学团队与虚拟教研室,创新学前、小学、中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定向公费师范生计划,共培养公费师范生1209人,其中小学全科占43%。

三是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弱,教学能力不高,培养方法单一的现状,组建双导师实践教学团队,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学段的“6512”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知识的全程积累,解决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由学科教学论教师、实习带队教师、中小学教师组成实践教学团队,实施6学期校内实训,开展“三字一话”及教育教学技能训练;5学期教育见习,实施主题模块+双导师指导+集体备课+多元管理+现场观摩+反思分享的浸润式教育见习;1学期顶岗支教实习,形成“情怀培育+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服务地方”的实习模式;2学期的教育调查研习。这是我校创造性地提出的全过程实训+职场化浸润+全员顶岗+服务型实习的实践育人方法。包括4学分螺旋上升式的校内实训,专题浸润式的教育见习,全过程参与、全岗位锻炼、全员顶岗的教育实习,问题导向式的调查研习,实现了师范教育由学科知识为核心向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并重的转变,取得师范生培养与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双赢。

四是针对资源有限、质量不高,政府、中小幼学校协同培养师范生的能动性不足问题,汇聚师范院校、支援高校、政府、中小幼学校等协同育人力量,建设多维协同高原教育共同体,实现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作培养、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大师范教育”,形成了师范生培养合力,解决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开放程度不高、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实施高原教育协同育人行动。依托对口支援机制,构建了师范大学、支援高校、政府、中小幼学校、家庭“U-U-G-S-F”多维协同高原教育共同体形成师范生培养合力。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从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保证政策、经费,与省内37个县区建设400个基地,开展顶岗支教实习,每年置换培训基层教师300名。

实施夏季小学期暨“名师+名课”工程。组建校外名师主讲+校内骨干助教的“名师名课”教学团队。2019年以来邀请知名专家开设讲座991场次,交叉学科前沿课程181门,修读学生达3.6万人次。

U-U”师范生联合培养。与14所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师范生,从每年联合培养学生35名增至300名,形成两段式“1+3”“2+2”和三段式“1+1+2”“1+2+1”模式。

五是针对民族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以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团队为抓手,形成“分层次+分课型”的语言教学改革模式,解决了民族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的问题。创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模式与方法。

实施民族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改革,由汉语文、民族语文教师和语言工作者组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团队,构建“文化修养+语言技能+三必三选+学业帮扶”的教学体系,开展“分层次+分课型”教学改革,自编校本教材,民族师范生普通话过级率由2007年的73%提升至2022年的98%。

经过13年的真抓实干,该成果解决了高原(条件艰苦)、欠发达(师资匮乏)、多民族(全人教育中要强调德育,增强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社会安全)的区情约束带来的发展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力。

一是团队建设效果显著,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建成5类师范生培养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支、青海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校级卓越教师虚拟教研室1个、学科卓越教师培养团队及虚拟教研室18个。形成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师范专业和课程。获国家级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教学名师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项目成员获青海省教学成果奖4项,与本成果直接相关的国家级教改教研项目34项、省部级6项,教研论文50篇,出版特色教材(著作)10部,教师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6项。

(二)师范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农牧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增强。近三年,师范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和教师资格证率逐年提升,获省级以上奖116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居西北省属师范院校前列。师范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9.37%。 我校软科大学排名由2018年的525名升至2022年的259名,位于前32%,师范院校排34名,位于前22%。青海60%的省级骨干教师、38%的基础教育教师、51%的中学教师均为我校毕业生。1.5万余名师范生赴农牧区顶岗支教实习,培训置换教师4860名,30万师生受益。

(三)在民族地区可复制、极具推广价值的成果经验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成果得到业界和同行的认可,先后在兄弟师范院校和国内外相关会议交流,率先纳入青海省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获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教师教育类平台9个。2021年西部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和与会的32所师范院校领导对我校的改革经验给予充分肯定。相关做法被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小学全科和卓越教师培养纳入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教育网、青海日报等主流媒体近百次报道本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