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和地理学二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挂牌仪式隆重举行。省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林元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史弘展,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海红,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何莉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韩德辉,省水利厅副厅长王海平,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王跃荣,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邓尔平,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德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代辛,省地震副局长局长马玉虎,省委党校一级巡视员漆冠海,青海大学副校长王晓英,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刚,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副所长杨其恩,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云公保太,省人社厅专技处副处长高海宾,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预测和综合减灾处处长王宁,省水利厅建管处处长王宝利,省气象局人事处副处长王力,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调研员朱咏梅,省地震局办公室负责人李鹏等领导莅临指导,校领导毛学荣、史培军、马德明、扎布、许存宁、秦燕鸣、梅岩、冶成福、董占明,学校职能部门领导、二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及合作老师参加挂牌仪式。挂牌仪式由校党委书记毛学荣教授主持,校长史培军教授作了讲话。
仪式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史弘展宣读了人社部、全国博管会批准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和地理学设站的通知。林元苍、史弘展、苏晓红、毛学荣等领导共同为我校二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揭牌。
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丁柏峰教授、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侯光良教授分别发言,他们表示未来将竭尽全力做好流动站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好流动站的作用,以进站博士后人员的科研优势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史培军在讲话中指出,做好中国史和地理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中国史和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对设在我校的“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育部藏族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等科研平台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努力把中国史和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为中国史和地理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的学术高地。我们也要抓住中国史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这样一个新的机遇,把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表示,学校将从三个方面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工作。
第一,抓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工作。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一级博士学科点为基础,以学校相关的学科平台为载体,强化科研条件保障,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完善在线数字期刊免费阅读,优化学术交流环境,扩大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水平、突出特色与优势及学科竟争力。
第二,抓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按全国博管会的要求,制定成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为来站合作的博士与合作老师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多学科合作氛围、汇聚高端学术队伍。
第三,抓好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产出。博士后研究人员成果的产出,最主要的是要靠承担科研项目来驱动,靠创新思维来展现。为此,要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和承担国家和我省各类科研任务,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研发专利技术,提出高质量的咨询报告等,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顺利出站。
毛学荣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学校将以今天的挂牌仪式为新契机,在与会各位领导和各单位的协作支持下,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为牵引和龙头,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努力将青海师范大学建设为全省的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地和资源汇聚地。他表示,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担当、高站位建站。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是师大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也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工作方向。学校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瞄准重大科研项目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二是严格管理,高质量建站。学校将严格遵循国家关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奖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与高校与政府、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作新模式,汇聚发展合力,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把流动站获批后的“下半篇文章”做实做细做好。三是不断创新,高水平建站。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我们将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在管理服务、质量管控、人员遴选、项目考核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争取更多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前瞻化的谋划和实践,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发展定位,让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2019年9月份,经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同意在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青海师范大学乃至青海省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必将在青海省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发挥独特作用,成为青海省“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等重大战略实施的科技支撑机构。
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是青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少数有深厚积淀和学术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学科团队整体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2018年入选青海省建设的一流学科。中国史学科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安多藏区及甘青民族走廊区域历史与文化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学术优势。本学科拥有教育部藏族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基金项目28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各类项目经费总计为900多万元,4项成果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成果获三等奖,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
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2013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17年通过教育部博士点专项评估,是青海省唯一一个理学一级博士点学科。目前已形成高原极端环境下的地表过程、生态保育和可持续性管理等极具高原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8名(兼职博导8名),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团队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本学科拥有教育部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重点实验室、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近3年来累计获取项目经费6303万元,近五年发表论文525篇,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