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7 来源: 浏览次数:

20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并孕育和形成了西迁精神。这一精神同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注入了新的元素。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并明确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时代高等学校只有准确把握西迁精神的核心与精髓,才能在办学实践中彰显这一伟大精神的现实意义,从而在新时代有效地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从南洋公学办学至今124年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交大学子不畏牺牲,救国救民;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关头,钱学森等交大校友义无反顾突破重重阻碍返回祖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交大的西迁,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局面,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党中央作出把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西安的战略部署,就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的发展,通过教育布局、工业布局的改善,拉动西部的发展。“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的乘车证上,印着的就是“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十个大字。

党中央作出交大西迁的战略决策后,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仅一年,一所高等学府就在渭河之滨平地而建。交大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扎根黄土而奋斗,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了屹立西北的一流学府。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任何教学,也没有迟滞一届招生,所有师生在简陋的校园里迅速开展教学科研,其中有的教师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教师边打胰岛素边搞实验。这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而留守上海的师生,同样在西迁精神的激励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闻名世界的一流大学。这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一代代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高等学校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握历史机遇,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奋斗精神,再创卓越功绩。一方面,致力于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世界一流高校。在国之重器的研发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再创历史辉煌。在当前的疫情防控中,高等学校要在疾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治疗体系的完善中,化危为机,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为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辉煌不断作出贡献。

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

加强党的领导,办出中国特色。在交通大学的西迁中,党中央一声号令,6000多名师生打起背包就出发,义无反顾献青春。时任党委书记、校长彭康亲自带领,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奔赴西安,起了表率作用,并体现着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多元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挑战问题。高等教育加强党的领导,办出中国特色,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60多年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说过一句话,交通大学西迁成功不成功,要十年以后看。现在看来,历史已经作出结论,因为西迁的交通大学,为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许多学生正是在西迁精神的熏陶下,把国家的需要当成知识青年的责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来说,不仅存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更需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群体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目标,而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代表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新时代高等学校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就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确立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此,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抓好,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进程,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陈锡喜,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图集

上一条:
下一条: